從整個進出口和內外需形勢來看,最值得關注和跟蹤的仍是海外疫情形勢變化和封鎖措施放松后對外需的影響,在外需好轉之前,內需仍形成基本面的主要支撐,在內需中,消費需求可能仍需進一步刺激和強化。
Q:請問重陽投資如何解讀4月進出口數據及未來趨勢?
A:據海關總署統計,4月我國以美元計價的出口同比增長3.5%,增速比3月回升10.1個百分點。4月以美元計價的進口同比下降14.2%,降幅比3月擴大13.2個百分點。由于月度出口偏強進口偏弱,4月份貿易順差為453.4億美元,同比增加近2.5倍。
出口方面,國內供給端的持續修復和海外疫情爆發后對防疫物資的需求增加應是近兩月出口增速回升的主要原因。橫向來看,長期與我國出口增速走勢相一致的韓國和臺灣地區出口增速在今年出現了明顯偏離,中國1-2月出口同比下滑17.2%,韓國和臺灣地區2月的出口增速尚能持正,3月份中國出口同比降幅收窄至6.6%,韓國和臺灣地區則出現了微幅負增長。4月份中國大陸出口增速轉正,臺灣地區數據暫未出,韓國出口增速則大幅下降至-24.3%。我們認為,新冠肺炎疫情在歐美發達國家的蔓延會對東亞經濟體的出口帶來很大壓力,且已經體現在韓國和臺灣地區3月份以來的出口增速下滑,但中國出口增速3月份以來的相對好轉,主要反映的是國內供給端的持續修復和出口訂單結構上的亮點。國內從1月下旬開始進入嚴格封鎖階段,2月國內疫情得到控制,3月開始逐步解除封鎖措施,而從PMI新出口訂單指數來看,1月尚有48.7,2月大幅下降至28.7,3月明顯回升至46.4。這意味著1-2月積壓的出口訂單在3月份開始趕制,且這一趨勢延續到了4月份,而海外防疫物資需求的爆發也在時間點上與國內供給端的修復過程形成匹配。這一點在出口分類數據上也可以得到印證,4月紡織品(包括口罩、防護服在內)出口同比增速由3月的-6.3%大幅提升至49.4%,醫療器械同比增速由3月的2.0%大幅提升至50.3%,而4月對美出口回升到2.2%,對歐盟出口增速回升至-4.5%。
4月進口增速回落體現了需求和價格兩方面原因。從4月份國內工業生產、社會零售和固定資產投資來看,國內經濟基本面呈現供強需偏弱格局,內需中上游基建和地產投資需求相對偏強,中下游消費需求相對偏弱。4月進口大宗商品中,除了原油進口數量之外,天然氣、銅材、煤、鐵礦石、鋼材進口數量皆維持正增長,而根據海關總署公告,今年以來包括水果、食用油、成品油、原木、汽車及配件、液晶顯示板在內的消費品類進口數量則同比下滑。進口商品種類的差異與內需的結構性差異相一致,進口增速回落也只是內需相對偏弱的結果,而非新的證據。在數據上,4月進口增速下滑至14.2%,較大的降幅還有去年同期高基數和以油價為代表的大宗商品價格下跌對進口金額的影響。
整體來看,4月進出口增速與市場此前關于內需恢復、外需承壓的偏一致預期有所背離,但單月數據可能具有較大的擾動。從整個進出口和內外需形勢來看,最值得關注和跟蹤的仍是海外疫情形勢變化和封鎖措施放松后對外需的影響,在外需好轉之前,內需仍形成基本面的主要支撐,在內需中,消費需求可能仍需進一步刺激和強化。